這是我前一陣子朋友在FB分享的文章引起了大夥很大震撼
很多朋友紛紛討論這作者也有點太誇張了吧!
我就把文章貼上,請繼續閱讀
"都出門一年多了, 錢快花光了吧? 什麼時候回來工作."
"都三十多歲了, 還不快買房子生小孩. 還每天想著玩."
"你們....不怕坐吃山空嗎?"
以上種種來家人親戚朋友們的關心, 時不時的出現.
雖然已經計劃許久, 但一年多前要出發時, 我們還是提心吊膽, 不能確定我們的規劃是否能真如預期, 用存款及投資的利息來支付我們未來的生活.
所以從出發以來, 我跟J努力地詳細記錄了我們所有的花費, 試驗了一年多後, 真正確定我們能這樣放輕鬆的玩樂到老死, 才決定在把我們能在30多歲退休環遊世界的撇步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澄清, J跟我並不是田僑仔的小孩, 也沒有好運到中了樂透一夜致富還陰險的不分大家一起花.
反之我們二個算都是窮苦人家的小孩. 也跟普羅大眾一樣, 認真讀完大學, 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 有多餘的錢就存起來. 期待每年的年假去旅遊. 在當時想起來退休應該是4,50年後的事.
跟很多人一樣, 我跟J都很熱愛旅行. 剛認識J時, 我們共同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去環遊世界. 但對於金錢很沒安全感的我們, 又沒有勇氣放下工作, 雖然能看遍世界, 但在一二年內把辛苦存下的存款花光光.
可是我們又不想把人生最精華的時光賣給公司, 工作到七老八十玩不動了才柱著拐杖去看花賞鳥. 所以在十年前我們就開始找資料尋求除了中樂透以外能提早退休的方法, 沒有偏財運的我們就走最簡單也最實在超積極存款計劃.
為了省下房租及追未來的老婆, J花了半年的時間, 寫了無數次的企劃書, 終於說服他的公司外派他到台灣. 接下來的二年房租水電全免, 我們各自存下80%以上的收入. 並開始把所有的花費記錄下來.
二年後工作合約結束搬回西雅圖時, 我們決定不買房子車子, 租了在市區內的一房一廳小公寓. 房子小所以租金便宜. 在市中心交通方便, 出外就坐公車或走路. 大部份的傢俱都是從網路上(craigslist)買二手. 雖然美國的生活費及物價都比較高, 我們還是能存下約60%以上的收入.
因為對婚姻的恐懼, 中間我跟J分手了2年, 他傷心過度加中年危機發作的, 搬到LA過享樂單身漢的生活. 而我則是回到台灣努力工作, 雖然還是習慣存下大部份的所得, 但也對自已越來越大方, 一有假期就飛出國渡假.
沒預期的再次相遇, 閃電結婚, 再度搬回美國, 檢視了我們的存款及花費後, 我們更確定想要在三年後(也就是我33歲 & J38歲時) 退休的計劃. 我們搬到華大附近便宜的學生區, 房租比之前減少了3成. 我上課以外的時間就在家裡煮飯, 省了許多外食的費用. 這三年雖然只有J一人工作, 但我們還是存下了70%以上的存款.
我們退休計劃的第一步就是確認目標金額. 每個人對生活的要求不同, 存多少錢才是夠了, 因人而異. 但一個基本的算法就是"每年的可花費的金額是總存款數的4%" (這個數字是參考最基礎常用的退休金計算法 4% rule得來的).
假設你一個月支出為40,000, 一年總支出為480,000. 你就需要有480,000 ÷ 4% = 12,000,000的存款.
如果你習慣支出較高, 就要有更多的本金來當退休預備金.
以年息5%複利計算, 跟另一半一個月各存20,000, 20年後你們就能各有近8百萬的存款. 更何況隨著年紀增長, 收入應該也會增加. 能存的錢也越多. 40歲以前退休並非不可能. 雖然在存錢時只能動用收入的30-40%有時候有點痛苦, 但越早開始存錢, 就越早能享用到複利的果實. 只要咬牙撐過10年, 之後的日子就快樂無比.
我們根據平均年支出存到了設定的目標後, 還是有點害怕, 所以選擇來到物價低廉的中南美為環球旅行的第一站. 這一年來我們不但花不到總存款的4%, 還有多餘的股息可以再投資. 簡單來說就是旅行了一年多, 完全沒節制的花錢, 存款還不減反增.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認為退休是很久以後的事, 選擇把收入拿來"增加生活品質". 買了各式各樣東西, 還得買個家背著房貸來囤積這些東西. 工作累了, 就休年假出國一星期走馬看花再多買點記念品來慰勞自已的辛勞. 收入多了就去遠一點的地方, 買好一點的車, 換大一點的房子. 三四十年的生活就這樣週而復始過著.
J跟我的工作時的收入不錯, 如果繼續工作到60歲可能可以全身名牌, 買跑車, 遊艇, 住豪宅. 但那些"身外之物"真值得我們浪費生命汲汲營營的追尋嗎? 我們寧可選擇把大部份的(70%)收入拿來生股息. 其實大部份珍貴無可取代的東西都是無形的, 家人朋友們的祝福, 旅行中的見聞, 背包裝不進的就放入眼裡心裡珍藏. 習慣於簡約的生活. 減少物慾. 無負擔二手空空背著背包自在的到處旅行的生活體驗, 對我來說比擁有任何東西都珍貴. 今年在中南美, 明年回亞洲, 再來去歐洲. 遇上喜歡的地方就長住一陣子, 不想流浪了就找個我們最愛的地方定居.
達到財務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後, 心靈也自由了. 你可以選擇自已想做的事, 想去的地方. 熱愛工作的人不用為了生計, 而是出於熱情自已喜愛的工作. 沒有壓力快樂自在的享受生活.
存款的高低跟所得高低有相對的關係, 但沒有絕對的關係. 我們有很多高所得卻低/無存款, 或甚至還負債的朋友. 如果你也想儘早退休, 不用為錢困擾, 快快開始計劃如何奔向你的財務自由吧! 第一個步驟很簡單, 就是從今天起好好的記下所有的支出, 這樣你才能知道要存金雞母. 還沒學會理財就別想著投資. 先把自已的帳務理清, 有了足夠的準備金後再來考慮投資.
人生的路很多種, 分享這篇文章只是讓大家看看我們選擇的另一種人生道路. 也鼓勵各位朋友們趁年輕時提早設定目標, 計劃人生.




























另外, 我們旅行來每個月的支出都詳細記錄在gocurrycracker. 供想要長期旅行的朋友們參考.http://www.gocurrycracker.com/expenses/
(⇣可惜當時心軟沒有真的推他下去, 不然現在存款應該更多了吧 @ 2012出發的第一站墨西哥Teotihuacan)
跟著我和溫尪J一起去環遊世界@Winnie的散漫遊
原文連結: http://winni328.pixnet.net/blog/post/101867335





updated on 2013/12/27
文章發出後很多人提出疑間. 大家的問題我整理在以下文章一同回答.
-----------------分。隔。線-------------------
這篇文章一PO上痞客幫時瞬時引發一陣討論
隔天我到了藥局也紛紛跟同事分享這故事.....大家一致認為這也太誇張了吧!
但是要像他們這樣什麼名牌都不買、每天穿同樣一條褲子、上衣,不買車、不買房....我這膚淺的凡人真的做不到耶~~~
我的意思是,像這樣極端的作法並不是我能做到的,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
雖然我跟J大爺都很愛旅行,但是我沒辦法不工作~我很喜歡藥師這份職業,這是一份可以幫助很多人、提供很多正確用藥資訊、醫療上的協助,上班讓我很快樂
雖然很羨慕背包客,但是小孩都生了,怎麼當背包客啊!
雖然她提到的“身外之物”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論點一點都沒錯,但是我就是沒辦法做到像他們那樣做的這麼徹底
基本上我蠻贊同的她的想法,但無法效仿她的做法
其實我跟J大爺也有這樣的目標,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得到財務自由
不過我跟J大爺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財方式,藉由這篇文章引發了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的一點點財務管理模式
別以為我跟J大爺都是美國藥師,我們就賺很多錢
別以為小娜坐雙B(Bugaboo bee是雙B啊!),我也開雙B
別以為我們常常旅行、常常買好物,我們刷卡沒在看帳單
是,我們的薪水的確比一般人高一些,但是大家去不知道每次收到薪水單時,美國政府已經整整吃掉40%的稅收,實領薪水其實只有六成而已
況且美國的生活消費是台灣的三倍,食衣住行樣樣都貴,便當外食貴三倍、買菜貴三倍、生活必需品貴三倍,我想只有汽車跟衣服比台灣便宜吧!
我還記得快要畢業時,我好期待新工作,可以有優渥的薪水買新包包、帶全家人去旅行、終於可以給爸媽紅包,早就開始計劃要怎麼開始”花錢“
但是等到拿到了第一份薪水才發現,什麼!怎麼還沒開始花錢,我的薪水袋已經被咬了一大口了?
不過還好從小我還算是個蠻喜歡存錢的人,大學時期去新加坡參加亞州藥學會研討會就是用自己存的錢當旅費(I'm very proud of myself)
一開始工作之後,我到處尋問藥師前輩們如何在美國理財,請聽我慢慢道來吧~~~
首先,在美國工作就必須了解美國財務理財系統(跟台灣不一樣喔)
在台灣,理財的工具不在乎就是股票、基金、保險、房地產
在台灣理財的好處是,所有理財賺到的錢要繳得稅很低(賺300萬以下最多只需繳13%)
而在美國,不管你用何種方式賺到的錢是再加上你的收入,總合後才一起扣稅
舉例來說如果年收入五萬(原本稅收15%),買賣股票賺三萬,總收入變成8萬,稅收會變成25%,如果總收入超過十萬就變成35%,超過二十萬變成45%以此類推
這些百分比是我捏造的,但是我的意思是只要你的收入越高,繳稅百分比會越高
所以其實在美國如果只用買賣股票是無法致富的,因為賺來的錢一半都會被美國先抽走,實領到的錢只有部分而已
所以在美國學理財第一件事就要學如何“節稅”
節稅有很多方式:401K退休福利計劃、pension退休金、(Roth)IRA個人退休帳戶、房屋貸款、生小孩...等等
稅繳的越少表示實領的越多,才可以有更多錢理財
當然存在401K及IRA的錢不是放在那裡生利息的,美國401k、pension、(Roth)IRA都可以買基金股票債卷來賺錢的
只要每年都固定存錢進去買對了基金,再加上複利,保守估計以每年6%的成長,退休時你就是百萬(美金)富翁了
舉例來說,如果你每年都存滿401K的極限,2014年的limit是一萬七千五美金,今年30歲開始工作開始存401K,等你到65歲退休,你會有一百三十五萬美金的存款
這就是文章裡說的"4% rule",一旦我有了這筆存款,我每年只拿這135萬的4%來花,每年五萬四一個月平均$4500再加上social security社會福利的退休金,就可以足足夠我退休後的生活開銷,再也不用工作了
但是你想要一直工作到65歲嗎?(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很想明天就退休,開始環遊世界了吧!)
要如何在65歲之前存到一百萬美金?
買樂透?刮刮樂?威力彩?中統一發票?(下輩子吧!)
其實致富沒有不二法門,就是要再存多一點錢,存起來的錢要做投資!
存完了401K & IRA後還要再多存一點買股票、房地產,以錢滾錢的方式才是王道
OMG!有沒有聽的無煞煞?!反正重點是只要在美國工作就要馬上開始存退休金的意思就對了,越早存越早退休越早得到財務自由
一旦65歲退休後,靠美國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福利是吃不飽穿不暖的,說不定三十年後社會安全基金已經被拿去政府充公了吧!
所以我畢業後雖然搞不清楚這些有的沒的,拿到薪水的隔月馬上在公司開了401K帳號,每個月自動匯款繳入
另外我也在Scott Trade開了Roth IRA帳戶每年固定存$買基金
我舉例試算給大家看,如果你年收入是六萬美金
25%繳稅給政府($15000)、再扣繳401K(假設只存$15000)、IRA($5000)後,實拿薪水只有$25000,平均下來一個月$2100
固定支出有房租($1000)、車貸($500)、水電網路電視費($100)、電話費($50)、買菜錢$($120)、外食餐廳朋友應酬聚餐費($200)
還要繳卡費根本就不夠啊!
有家庭小孩的話還要買保險、存教育基金
你還得另外存錢出去旅行或是買機票回台灣,加上過年父母紅包、朋友生日禮物、聖誕節禮物
還是無殼蝸牛的話,還得另外再存以後買房的頭期款
一個月$2000聽起來很多,實際算過後根本就不夠用好嗎?!?!?!(各位媽媽,是不是?)
再加上現在是少子化的社會
我們這一代都已經體會到“養兒不能防老”的事實
難道你不要存退休金等著你的小孩將來養你嗎?
等你七老八十,老了、生病了、失智了、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時,你的孩子必須工作養他/她的家活口,沒有時間照顧你、需要長期照護時,孩子的收入只能負擔下一代而不是上一代,我想你也不想成為你孩子的負擔吧!
所以說啦!存錢真的很重要
存錢的目的不是只是享受、玩樂、環遊世界而已,而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美國生活年輕時不存錢,等老的時候就喝西北風吧!
畢業後開始上班時,我也曾瘋狂的想要犒賞自己,用第一份薪水買一個名牌包當作禮物,但是卻遲遲等到一年後才買了一個LV
婚前真的是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婚後雖然收入是double,但是budget更嚴格,扣打是兩年一個(好慘><)
我買的第一輛車不是雙B、也不是奧迪或是mini cooper,而是Nissan Santra,到現在也開了七年了
J大爺甚至從大車換到小車(CAMRY換到PRIUS)為了就是要省油錢
結婚時我跟J大爺完全沒有跟父母拿一毛錢辦婚宴(連聘金、嫁妝都免了,我媽說我的藥師證書就是我的嫁妝><)
買房子的頭期款完全是J大爺工作六年存錢買賣基金股票賺來的錢(也分毫不當伸手牌)
蜜月也是用信用卡累積里程數換免費機票到巴黎旅遊圓夢
每次Vegas旅遊的飛機票都是以前工作累積的里程數換的免費機票、飯店都是J大爺狂賭後飯店招待免費或超低價住宿
他的賭資則是每次成行前兩個月努力加班賺來的錢(他說想要玩就要更努力工作賺錢,所以我也就讓他小賭一下)
別看我老在部落格裡寫些好物、玩物、旅遊分享,就感覺我們好像很有錢的樣子(是說不寫這些怎麼能夠吸引人來我家逛逛呢?!哈哈哈!)
其實我買東西是很精打細算型
通常買貴重的東西我都會想個一年半載才下手
每次買名牌包都要看個一兩年才入手
Dyson吸塵器也是考慮比較了一年多才買
Vitamix也是經過兩年的洗腦才說服J大爺讓我買
小娜的用品一定找CP值高的買、衣服盡量穿恩典牌、新名牌衣服一定打折再打折才買
我自己不是衣服控、鞋子控,半年買一次衣服(我跟J大爺的衣服量差不多,我常常跟他說他娶到我真是有福氣,因為我不會花大筆銀子在衣服跟鞋子上)
我唯一的娛樂享受是固定兩個月去做臉、一年做個一兩次美甲、一兩次全身舒壓按摩(這也是慰勞辛苦的媽媽不是嗎?!)
但是這也是我把每天帶便當上班省下來的錢拿去享受(一天省$10,一個月上班20天就可以省$200,我就可以拿去做臉、做美甲、按摩、逛街買我喜歡的東西)
平常不想煮飯想外食時,也都是找些”Cheap Eats俗擱大碗“的餐廳,尤其最愛去哪種給coupon card買十送一的地方吃飯
我也是Groupon or livingsocial的愛用者
這些都是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上如何省錢的方法
家裡開銷唯一花錢不扎眼的地方是買菜&買水果,每天家裡永遠有健康舒果、魚肉、三四種水果以上
所以我們理財的原則是:把該存的錢都存好之後,剩下來的錢做預算分析,多餘的錢才拿來玩樂
抑制購物慾我最常用的方法是:
試問自己這樣物品是我幾個小時的薪資
或是直接問J大爺可不可以買,他就會說:你要買這個還是要換大房子?要換房的話就不要買
好殘忍的回答啊!當然是要換房啊!2 bedroom condo怎麼夠用呢!真的是一句話馬上澆熄了我的失心瘋
還有最重要的是,絕對不可以有卡債,信用卡每個月都要繳清、車貸也要還清
唯一(跟台灣不同的是)房貸可以慢慢還,因為在美國房屋貸款的利息是可以抵稅的,這是可以節稅的最大項目之一,千萬不要傻傻地趕快還清
理財的最終目標就是要”用錢賺錢“而不是“用勞力賺錢”,最後才能達到財務自由
上面說過了存起來的錢可以拿去投資基金、股票、買投資型保單、債卷...
但這方面實在是太深奧了,好險J大爺在這方面還蠻厲害的,我就交給他管理
我只要負責不要花太多錢就好(呵呵呵~~~這很難耶)
回歸正題,簡單來說
財務自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想要不工作每個月有二千美金的收入,我就必須存60萬美金的現金,每年吃利息過活,我就可以馬上辭掉工作得到財務自由”
(但是還是要等房貸付清才行啊!)
2000 x 12 = 24000, 24000除以4%=$600000
兩個人四千要存120萬耶~
所以寫完這篇文章,我應該不能再敗家了~~~哈哈哈!真的是辦不到
以上資訊與大家分享